日本“春斗”:加薪的狂欢与隐忧
表面的胜利:工会与企业的“双赢”?
每年春季,日本都会上演一场劳资谈判的“大戏”,史称“春斗”(春闘)。今年,日本主要工会联盟UA Zensen宣布其成员工会达成了平均5.37%的加薪协议,兼职员工更是高达6.53%。乍看之下,一片欢腾。媒体纷纷以“历史性加薪”、“摆脱通缩”为标题,仿佛日本经济即将迎来新生。
然而,仔细推敲这些数据,我们不得不保持一份批判性的思考。首先,5.37%的平均加薪,真的能跑赢通胀吗?要知道,日本近期的通胀率也一直居高不下,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加薪的幅度,很可能只是勉强追赶通胀,甚至部分人群的实际购买力可能还在下降。其次,UA Zensen的成员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加薪情况,真的能代表整个日本经济的现状吗?
被忽略的角落:中小企业的挣扎
当我们聚焦于大型企业加薪的“光鲜”时,很容易忽略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日本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是支撑日本经济的重要基石。然而,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面临的经营压力也更大。大型企业或许有能力通过加薪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但中小企业呢?它们很可能面临着人才流失、经营更加困难的困境。
根据日本商工会议所发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来源:《中小企业白书》),很多中小企业主表示,即使想加薪,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成本上升,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让它们举步维艰。甚至有中小企业主无奈表示,宁愿自己少赚一点,也要保证员工的工资,但即便如此,也难以与大型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相媲美。
这种“结构性”的加薪,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日本经济的两极分化。大型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享受加薪带来的红利,而中小企业则在困境中挣扎,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日本央行的“阳谋”:摆脱负利率的工具?
加薪潮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推手——日本央行。长期以来,日本央行一直奉行超宽松货币政策,试图通过负利率等手段刺激经济。然而,这种政策的副作用也日益显现,例如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资产泡沫风险增加等。
现在,加薪潮的出现,无疑为日本央行提供了一个摆脱负利率的“借口”。如果工资上涨能够带动通胀持续上升,那么日本央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调整货币政策,逐步退出超宽松模式。
但这真的是万全之策吗?要知道,日本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仍然制约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加薪和货币政策的调整,真的能让日本经济重获新生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说到底,“春斗”的加薪,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秀”。企业为了应对劳动力短缺,被迫加薪;工会为了争取会员的利益,积极谈判;政府和央行为了摆脱困境,乐见其成。但在这场“秀”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日本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中小企业的无奈和挣扎。真正的解决之道,恐怕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