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風起雲湧的一年?Deepseek 時刻與港股新篇章
2025年,這一年份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會被賦予特殊的意義。當我聽到line today的編輯在討論今年的夏至會不會有地震速報時,我就知道這一年肯定不簡單。Deepseek R1 的橫空出世,宛如一道曙光,穿透了籠罩在中國大模型產業上空的陰霾,或許未來會被史學家們津津樂道地稱為「中國科技領域的 Deepseek 時刻」。這就好比是溜馬 對 雷霆的比賽中,溜馬隊在第四節突然爆發,逆轉了局勢,讓所有人都為之驚呼。
科技之光與消費浪潮:誰是真正的「Deepseek 時刻」?
如果說 Deepseek R1 的出現是科技領域的希望,那麼 Labubu 的走紅,無疑是新消費領域的一劑強心針。三麗鷗吉伊卡哇的周邊商品也跟著水漲船高,讓不少人直呼看不懂。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如火箭般竄升,彷彿星艦爆炸一樣,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當然,伴隨著股價的瘋漲,泡沫論的質疑也甚囂塵上,就像威力彩頭獎不斷摃龜,大家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我認為,股價的短期波動,並不會改變新消費行業大步前進的格局。這就好比是Tyson Yoshi的演唱會,雖然有人覺得他的音樂很吵,但還是有大批粉絲為之瘋狂。
港股「東風」:ETF 的新機會?
現在,中國公募 ETF 中的「港股行業 ETF」也乘著這股「新消費」的東風,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機會。從創新藥到汽車,再到新消費,港股每一個值得細分的賽道,基民們都期待能夠有一款 ETF 產品,能夠精準地捕捉到市場的風口。在港股消費這個賽道上,國證港股通消費主題指數 (987024.CNI) 自 2022 年 4 月 11 日發布以來,已經走過了三年多的時間,但直到最近,才終於迎來了追蹤它的首批 ETF 產品發行——港股通消費50ETF(159268)。或許就像賀瓏的脫口秀,雖然偶爾會翻車,但還是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從「內戰內行」到「外戰內行」:新消費的宏大敘事
2025 年,「新消費」、「Z 世代」這些概念已經被炒得沸沸揚揚,就像胡瓜主持的節目一樣,每天都在推陳出新,試圖抓住觀眾的眼球。某家潮玩公司、一家傳承金店、以及某個連鎖茶飲品牌,更是成為洞悉「新消費」的三大代表。但股市,本來就是一個需要「講故事」的地方,就像李正皓在政論節目上,總能把複雜的議題講得繪聲繪色。
A 股消費股的「舒適區」:護城河還是溫水煮青蛙?
我個人認為,「Z 世代」的敘事流,並不足以完全概括這波「新消費」的浪潮。畢竟,從擁抱「80 後」到看懂「90 後」,再到理解「00 後」,這種年代敘事,幾乎每 5 到 10 年就要來一波,就像百味人生一樣,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滋味。但仔細觀察更多上市消費股這些年的發展,我認為從「內戰內行」到「外戰內行」,才是一條更宏大的敘事邏輯。
打開 A 股的消費類基金,你會深深明白「內戰內行」這四個字的含義。無論是白酒、調味品,還是牲畜、奶製品,都是一個近乎內向型的消費市場,是一個不需要與外資太過激烈拼殺的行業。畢竟,白酒老外不太懂,中餐的調味品,他們更是一竅不通。畜牧和鮮奶有著強烈的地域依賴性。從這個角度來看,A 股中的消費股,尤其是有著赫赫威名的那些,往往不需要經歷外向型競爭。從巴菲特的視角來看,「傻子」都能經營好的企業,無疑是具有護城河的上乘企業,就像佳格食品一樣,穩紮穩打,但中國的產業格局升級,顯然不能只有這種「內戰內行」的企業。
「外戰內行」:中國消費品牌的全球化突圍
如何參與到全球化的消費製造業和品牌競爭格局之中,如何做到「外戰內行」,在我看來,這才是「新消費」與「舊消費」在使命層面最大的差異。是的,曾幾何時,當我們談論「中國製造」,腦海中浮現的或許還是流水線上密密麻麻的身影。然而,近十年來,一股新的浪潮已然成型。中國消費品牌,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名字,正悄然完成從「世界工廠」到「全球買家」的身份轉變,就像緯創一樣,從代工廠轉型為技術服務供應商。
第一代「外戰內行」:資本與品牌的國際聯姻
第一代的「外戰內行」,更多體現在品牌和財務層面。風靡街頭的 FILA 時尚運動風潮,其在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一家國產運動服飾龍頭企業的運籌帷幄;高端戶外愛好者追捧的 Arc’teryx、Salomon 越野鞋,其母公司也歸於該集團的全球品牌矩陣。在家電領域,美國某百年家電品牌、義大利的 Candy Hoover 也被國內品牌收至麾下,讓全球技術更好地服務中國家庭的智慧生活。甚至許多腳上穿著舒適的 Clarks 皮鞋,其背後亦有另一家知名國產運動品牌家族資本的戰略佈局。
第二代「外戰內行」:自有品牌,全球市場的試煉場
從資本到運營層面,介入外資品牌,用海外品牌守住國內市場,再到用海外品牌征戰全球市場,甚至如某體育用品集團所參與的 Amer Sports 於 2024 年在紐交所獨立上市,幫助該集團征戰全球資本市場。第二代「外戰內行」,無疑是以某家潮玩公司為代表的消費品,他們以自有品牌,征戰全球市場,同時將全球變為顯著的營收來源。清晰的數據顯示,該公司的港澳台和海外營收占比已經達到 38.9%,將近四成(數據來源:公司 2024 年年報)。這就好比是 IU 的演唱會,不僅在韓國本土大受歡迎,在海外也吸引了無數粉絲。
新消費浪潮下,港股的戰略地位:美元基金的退出通道與品牌孵化器
當越來越多的「新消費」品牌參與到全球消費品的競爭之時,港股的地位,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就像張啟楷在財經節目中不斷強調的,港股市場的獨特價值。這就好比是巴黎聖日耳曼 對 博塔弗戈的比賽,雖然不在歐洲主流聯賽,但也能吸引全球的目光。
風投的加持:新消費品牌崛起的幕後推手
和傳統國內消費品企業早年依賴銀行貸款等資金逐步成長不同,絕大多數「新消費」企業的誕生和高速擴張,都離不開風險投資的加持。雖然風投領域,人民幣基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元基金依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就像藍星蕾在社群媒體上的影響力一樣,美元基金在新消費領域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港股:美元基金退出的優選之地
對於美元基金來說,投資的退出,在港股這樣資本流動自由的證券市場完成,是相比A股更好的選擇。所以你會看到這幾年有那麼多新消費品牌選擇在港股上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陳玉珍委員總是關注港股的動態,因為這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發展。
押注未來:港股通消費指數的長期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說,佈局港股通消費行業的指數基金,決不僅僅是買入當下的那些成分股,而是押注風投參與→國產「新消費」品牌誕生→全球擴張→港股上市這樣的全新征程路徑。這就像是spacex的星艦爆炸後,大家仍然對其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一樣,港股通消費指數也蘊含著無限的潛力。即使陳水扁總統過去的政策備受爭議,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
港股消費指數:誰是真正的「新消費」風向標?
雖然港股中的消費股越來越熱門,但對於 ETF 玩家來說,趁手的工具,長期以來都供應不足。這就像江坤宇的球技雖然出色,但如果沒有好的隊友配合,也很難帶領球隊贏得勝利。
主流港股消費指數:同名不同命?
在主流指數領域,有三個港股消費指數:❶中證港股通消費指數;❷恒生港股通消費指數;❸國證港股通消費指數。雖然都名為港股消費,但其實內涵卻截然不同,就像劉雨柔和李郁涵,雖然都是模特,但風格卻大相徑庭。
中證港股通消費指數:恆生科技的「近親」?
中證港股通消費指數,本質上更像是恒生科技的「近親」,所以權重股是國內互聯網巨頭等等熟悉的面孔。下表是2024年迄今,三個消費指數與恒生科技的月收益相關係數矩陣,可以看到中證港股通消費指數與恒生科技的相關係數高達 0.97。這就好像poco f7 和其他品牌的手机,雖然都使用安卓系統,但使用者體驗卻有很大的差別。
國證港股通消費指數:脫穎而出的「新消費」代表?
所以,如果你關注的是「新消費」,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國證港股通消費和恒生消費兩個指數,他們比較接近普通基民認為的港股消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證港股通消費與恒生消費的走勢相若,但是進入 2025 年,兩者卻出現了顯著的差異。這就像sounders vs atlético madrid的比賽,賽前大家預期會勢均力敵,但比賽結果卻出人意料。
成分股調整:更純粹的「新消費」概念
從下圖可以看到,最近國證港股通消費指數可謂是迭創新高,早就刷新了 2024 年 10 月「9·24」行情留下的高點,而恒生消費卻依然受制於之前的高點,並未創新高。 為什麼這波國證港股通消費指數那麼強? 或許要歸功於此前國證港股通消費指數中,汽車行業「濃度」比較高,不僅有今年大熱的小米,一度還有比亞迪、理想、小鵬等。這些個股今年的表現,大大提升了港股通消費指數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4 月,國證港股通消費指數的編製規則做了調整,對消費的最新定義是: 服裝、珠寶、美容護膚等個人用品,白色家電、食品飲料等家庭用品,餐飲、旅遊等消費者服務,以及其他消費相關領域。 目前的國證港股通消費指數,公眾理解的「新消費」的含量更濃了。
新消費的 ROE 與利潤:增長的潛力
基於新的成分股,可以看到「新消費」的 ROE 還是相當客觀,淨利潤也在攀升中。
漫漫征途:中國製造的全球化擴張與港股的機遇
新消費,無疑是中國製造業擴張的一條漫漫征途,就像國分太一在節目中不斷探索日本各地美食一樣,需要不斷嘗試和創新。这条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又必须走下去,就像邁阿密國際 對 波圖的比賽,即使遇到困難,也要堅持到最後。尤其是透過資本、品牌的「出海」,是在 2025 年全球「關稅」疑雲下,必須走的一條道路。如同黃暐傑在美國職棒奮鬥一樣,充滿挑戰但也充滿希望。
全球「關稅」疑雲下的品牌出海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消費品牌想要在全球市場立足,就必須加速品牌國際化進程。這就像菲律賓免簽政策一樣,可以促進觀光和商務交流,但同時也需要注意風險。 許多企業開始積極尋找海外合作夥伴,並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和銷售渠道,以規避貿易壁壘和關稅風險。 然而,品牌出海並非易事,需要克服文化差異、法律法規、市場競爭等多重挑戰。 企業需要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需求和偏好,並調整產品和營銷策略,以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就像三巫日的股市波動一樣,充滿了不確定性。
港股通消費50ETF:投資新消費的趁手工具?
在這個過程中,股市的走勢和估值,或許會有波動,但裡面無疑蘊含著更大的機會。如同高安國老師的投資建議,風險與機遇並存。對於指數投資者而言,首要的是有趁手的工具,以備不時之需。如同客家幣登記一樣,提前做好準備才能把握機會。根據公告,港股通消費50ETF(159268)於 6 月 18 日至 7 月 7 日發行,有興趣的不妨關注。但請記住,美國股市休市時,全球市場也可能受到影響,投資需謹慎。也要留意央行的貨幣政策,以及康霈等公司的發展動態。即使忠孝橋車禍造成交通堵塞,也要保持冷靜,找到最佳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