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回春”?别急着欢呼,先看清这背后的真相
资本市场的“回暖”假象:数字游戏与机构炒作
最近医药板块,特别是创新药板块,在资本市场上似乎迎来了一波“回春”。各种指数涨幅的数据,看着的确让人心动。但别忘了,资本市场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用数字堆砌出一个看似美好的幻象。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近期的涨幅,与其说是创新药企自身价值的体现,不如说是机构资金抱团炒作的结果。这些资金涌入,看似是对创新药的认可,实则更像是逐利而动,寻找下一个风口。一旦风向转变,这些热钱撤离的速度,绝对会让你瞠目结舌。所以,看到这些涨幅,先别急着欢呼,冷静下来想想,这波“回暖”的根基到底有多稳固?那些鼓吹“创新药是医药板块成长主线”的券商研报,又有多少是真正基于深入研究,又有多少是为了配合机构拉抬股价?投资者需要警惕这种被包装过的“利好”,别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看似坚挺的需求,实则脆弱的根基:医保与政策的双重困境
广发证券说医药需求偏刚性,理由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这话听起来没错,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医保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创新药价格高昂,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有多少患者能真正用得起?另一方面,医保基金的盘子就那么大,蛋糕就那么几块,创新药吃多了,留给其他基本药物的份额自然就少了。这种“刚性需求”是建立在支付能力之上的,没有医保或者商业保险的支持,再大的需求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更何况,医保政策的变化对创新药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天纳入医保,明天可能就被踢出去,这种不确定性让药企和投资者都如履薄冰。所谓的“医药需求偏刚性,短期受到关税政策影响比较小”,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真正决定创新药命运的,是医保政策的脸色,是监管部门的态度。
创新药“出海”:一场豪赌,还是饮鸩止渴?
医药魔方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高达508亿美元,同比增长超30%。这数据确实亮眼,但仔细分析,这其中有多少是真金白银的利润,有多少是虚张声势的炒作?所谓的“出海”,很多时候不过是license-out,也就是把药物的海外开发权益授权给国外药企。这种模式看似风险小,回报快,但实际上是将最有价值的蛋糕拱手让人。中国药企在海外市场的研发、生产、销售能力都相对薄弱,只能依靠这种“卖身”的方式来获取短期利益。更何况,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创新药出海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的要多。国金证券认为BD方式本质是IP交易,不受关税影响。这种说法过于乐观,忽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风险,以及国际竞争的残酷性。一旦国外药企掌握了核心技术,中国药企很可能被踢出局,最终沦为“打工人”。
创新药企的“韧性生长”?不过是带血的利润
扭亏为盈的背后:疯狂的营销与压榨
招银国际统计说,2024年创新药在整个医药板块中表现最为抢眼,收入平均增长36.8%。部分Biotech企业甚至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这种增长的背后,有多少是靠着疯狂的营销,甚至是虚假宣传堆砌起来的?为了推广新药,药企不惜重金聘请明星代言,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甚至暗地里给医生回扣。这些营销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患者身上,让本就高昂的药价更加离谱。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药企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药品质量,甚至篡改临床数据。这种“带血的利润”是对患者生命的漠视,是对医药行业道德底线的践踏。所以,看到创新药企扭亏为盈,先别急着赞扬,想想他们是用什么手段赚到这些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