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泡沫还是未来?启信宝数据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低空经济这个词儿是真火。央视财经天天念叨,启信宝数据也跟着凑热闹,说什么企业数量暴增,政策红利不断。乍一看,好像遍地黄金,弯腰就能捡。可我总觉得,这股热潮里,是不是掺了点水分?
无人机热潮:真需求还是伪概念?
启信宝的数据显示,无人机企业数量占了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的绝大部分,而且还在快速增长。这数字挺唬人,可仔细想想,有多少是真正能拿出硬货、解决实际问题的?
现在稍微有点资本的人,都想往无人机行业里挤。炸鸡店老板想搞无人机外卖,卖水果的琢磨着无人机送货上门,好像只要插上翅膀,就能飞黄腾达。可他们真的了解这个行业吗?知道无人机飞行的空域怎么申请吗?知道怎么解决安全问题吗?别到时候钱烧光了,才发现自己玩的是个“空中楼阁”。
政策扶持:是及时雨还是揠苗助长?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低空经济的支持力度确实很大,又是空域管理改革,又是财政补贴。但我觉得,政策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给钱,更应该放在规范行业发展上。
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盲目上马低空经济项目,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整个城市变成“天空之城”。结果呢?要么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要么是监管不到位,安全隐患重重。政策这只手,用好了是助推器,用不好就是绊脚石。
广东和浙江:两种模式,两种隐忧
广东省想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全球低空经济创新高地,这目标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又是建通用机场,又是搞跨境航线,野心不小。可问题是,大湾区寸土寸金,空域资源极其紧张,这么多无人机、eVTOL一起飞,不怕撞机吗?安全问题怎么解决?
浙江省搞“先飞区”试点,听起来挺务实。但发展低空文旅,总觉得有点不靠谱。想象一下,一群游客坐着摇摇晃晃的无人机,在空中俯瞰风景,这体验真的好吗?而且,一旦发生事故,谁来负责?
启信宝数据:参考价值几何?
启信宝的数据确实能反映出低空经济的火热程度,但我们不能只看数字,更要看数字背后的东西。企业数量多,不代表行业发展就好;政策支持力度大,不代表就能取得成功。
启信宝说,他们的数据能为政府产业研判和企业投资提供助力。这话没错,但前提是,政府和企业要能透过数据,看到行业的真实情况,而不是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
低空经济的未来,我并不完全看好。它有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果不能解决安全、空域管理、技术瓶颈等问题,再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也只是空中楼阁,一碰就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