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美好的愿景与残酷的现实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RWA叙事的困境
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的概念,在加密货币的叙事中已经喧嚣了好几年。人人都说它潜力无限,拥有着美好的故事,能为加密行业带来前所未见的增量资金。但现实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这不仅仅是投资者的抱怨,更是对 RWA 现状的真实写照。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加密世界,却被告知要回到繁琐的传统金融规则中。这种割裂感,让人不禁质疑 RWA 究竟是加密世界的救星,还是又一个被过度炒作的概念?
Crypto的RWA:高门槛,机构的游戏
RWA 的高门槛和长周期,注定了它在 Crypto 领域里只能成为机构的游戏。资金是进来了,没错,但仅仅是“进来”而已,然后就停滞了。它们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活跃在链上,创造新的价值。散户望而却步,开发者兴趣寥寥,RWA 成了少数机构的自娱自乐。
这就像一个富丽堂皇的俱乐部,门口挂着“欢迎所有人”的牌子,但里面的入场券却价格高昂,普通人根本无法承受。
监管与合规:悬在RWA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Crypto 想要享受 RWA 带来的增量资金,就必须接受对应的游戏规则。而这规则的核心,就是监管与合规。
“增量”的阴影下,监管与法规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 RWA 的头上。它们让 Crypto 的 RWA 脱离了群众,被束之高阁。原本期待的 democratize finance (金融民主化) 呢? 不好意思,这里只有精英才能玩得起。
更糟糕的是,这种监管的不确定性,扼杀了创新。开发者们害怕触碰红线,不敢大胆尝试,导致 RWA 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始终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所以,RWA 的叙事,真的能如愿实现吗? 恐怕在解决监管难题之前,这仍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Plume:RWA基础设施的野心与挑战
为何要做基础设施?Plume的逻辑
面对 RWA 赛道的种种困境,Plume 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要做 RWA 领域的基础设施。这就像修路架桥,为 RWA 的发展铺平道路。但问题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Plume 给出的理由有三点,每一条都指向了 RWA 领域的核心痛点。
碎片化:RWA领域的割裂与高成本
首先,RWA 的细分赛道过于碎片化。房地产资产、艺术收藏品、证券型资产、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每一个赛道都像一个孤岛,平台之间缺乏互联互通。
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转移,需要付出高昂的学习和交易成本。这就像在不同的国家旅行,需要办理不同的签证,学习不同的语言,让人疲惫不堪。
更糟糕的是,这种碎片化阻碍了 RWA 资产的流动性。用户只能在特定的平台交易特定的资产,无法实现高效的资产配置。
信任危机:链下背书的缺失与风险
其次,链下合规背书难度高。对于不同的物理映射资产,用户需要分别对其持有信任假设。说白了,就是用户需要相信平台的承诺,相信资产的真实性。
但问题是,Crypto 世界充斥着各种欺诈和跑路事件,用户的信任早已被消耗殆尽。市场上紧缺整合专业机构的背书平台,能够为 RWA 资产提供可信的保障。
缺乏信任,RWA 的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崩塌。
合规难题:难以逾越的监管鸿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管与法律框架的相关风险。这是最容易理解,也是最难攻克的阻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 RWA 的监管政策各不相同,甚至存在冲突。这让 RWA 项目面临巨大的合规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监管部门叫停。
Plume 想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符合监管要求的 RWA 基础设施,为 RWA 项目提供合规的解决方案。但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Plume的护城河:DeFi与RWA的融合,真实收益的诱惑
超越发币与合规:Plume的进阶之路
如果 Plume 仅仅是做一个发币与合规平台,那么它只完成了对于 RWAFi 的第一步畅想。换句话说,仅仅是搭了一个舞台,但还没有创造出精彩的剧目。
Plume 的野心不止于此。它希望在做好整套框架的前提下,结合链的优势,把 RWA 和 DeFi 结合起来,打破传统金融类 RWA 项目低交易量、低关注的困境。
这就像给传统金融注入了 Crypto 的活力,让 RWA 资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降低门槛,提高安全性:Plume的策略
那么,Plume 打算如何打破困局呢?
答案是:降低 RWA 资产的入门门槛,提高安全性。
想象一下,用户在 Plume 钱包中就能开始各种收益类操作,而无需复杂的 KYC 流程和繁琐的交易手续。这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参与成本,让 RWA 资产触手可及。
更重要的是,Plume 以模块化的思维灵活对应监管要求,高安全性叠加低门槛,让 Plume 对加密存量用户开始具有吸引力,并且有潜力把上述进入 Crypto 的低流动性存量红利转化为用户玩得着的链上高流动性资产。
真实收益与真实用例:Plume的长期主义
Plume 的核心诉求是吸引机构到一个繁荣的生态里来。因此,对于如何定义这个繁荣,Plume 给出的答案是提供真实收益和真实用例。
Memecoin 叙事落幕后,寻找行业中具有真实收益的 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契合度)是所有 IQ 100 玩家的共识。
这就像在大浪淘沙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价值的本质,寻找真正能够带来回报的项目。Plume 试图打造一个以真实收益为核心的 RWA 生态,吸引机构和散户共同参与,实现 RWA 的长期发展。
RWAFi vs DeFi:一场关于收益本质的拷问
DeFi的庞氏逻辑:击鼓传花的困局
在深入了解 Plume 的基本面之前,我们需要先思考一个问题:RWAFi 对比 DeFi 存在优势吗? 为了实现这些优势,需要承担哪些风险?
DeFi 的收益类型是内生收益。说白了,就是在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中,自己创造收益,自己消耗收益。有人甚至用“庞氏骗局”来形容 DeFi 的收益模式。
三种 Ponzi 盘的逻辑能够覆盖大多数 DeFi 协议,即这些收益在一个封闭循环系统中产生和传递。Crypto 玩家面对 DeFi 协议时,下意识会思考谁来接盘?卖给谁?应该给买的人描绘什么样的美好逻辑?
RWAFi的优势:外部收益,价值支撑
与 DeFi 不同,RWA 和 DeFi 的结合,打破了内生收益的局限。它在提高 RWA 资产自身流动性的前提下,以借贷和质押等操作获得额外收益,让真实资产获得 DeFi 助力,也为 DeFi 收益夯实了价值基础。
这就像给 DeFi 注入了真实的血液,让它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风险与收益:RWAFi的挑战与机遇
当然,RWAFi 也面临着自身的风险。比如,RWA 资产的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等。
但与 DeFi 相比,RWAFi 的收益模式更加可持续,也更具吸引力。它为 Crypto 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所以,RWAFi 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Plume基本面:资产管理与解决方案
资产管理规模:数字背后隐藏的真相
关于 Plume 基本面的介绍已经很多了,这里就顺着“真实资产和真实收益”的一个脉络为大家简单梳理。
首先是 Plume 的资产管理分类。Plume 是 RWA 基础设施,并且管理平台上的 RWA 资产,号称首批 180+ 生态项目,12.5 亿资产管理规模。
但是,这些数字真的能反映 Plume 的真实价值吗? 我们需要深入挖掘,看看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什么。
收藏品、另类资产、金融工具:Plume的资产版图
从资产管理类型的角度来说,Plume 平台上的资产可以分为三类:
- 收藏品: 球鞋、宝可梦卡牌、手表、葡萄酒和艺术品
- 另类资产: 私募信贷、房地产或绿色能源项目
- 金融工具: 股票或公司债券
这三类资产,代表了 Plume 在 RWA 领域的布局。但问题是,这三类资产的吸引力,以及它们与 DeFi 的结合程度,各不相同。
RWA痛点:流动性陷阱与收益困境
回顾 RWA 资产的痛点:许多 RWA 项目在将资产上链时,会以一种使其流动性变差的方式过度限制来实现合规化,比如要求 KYC、设置 3 – 5 年的锁仓期,或者只提供 3 – 5% 的低收益。
这些限制,让 RWA 资产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也让投资者望而却步。Plume 想要解决这些痛点,就必须在合规与流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Plume的解决方案:让RWA资产真正“有用”
代币化形式:NFT、代币与组合资产的权衡
对此,Plume 的解决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将物理或合成资产带到链上进行代币化,而是更进一步,让这些资产变得有用。通过收益类资产带来真实收益,通过现有市场引入真实用户。
Plume 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将资产上链,而是要让 RWA 资产真正融入 Crypto 世界,创造价值。
为了服务这个目标,Plume 在资产上链时就做出改变,确定发行形式:NFT 还是代币亦或是组合资产的形式。这就像裁缝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资产特性,选择最合适的代币化方案。
收益率诱惑:10-20%年化收益的真实性
通过合理的產品塑形,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提高收益,并降低风险。Plume 声称,买入这些资产能够获得 10-20% 的稳定币年收益率,且额外获得协议的原生代币和 Plume 激励。
这个收益率,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问题是,这个收益率是否可持续?是否存在风险?
我们需要仔细分析 Plume 的收益来源,以及它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四大套件:Plume的底层架构
为了让这套架构跑起来,Plume 的四个主要套件起着重要作用,分别是:
- 标记化代币发行系统 Arc;
- RWA 赛道的专用预言机 Nexus;
- 聚合资产管理公工具并整合不同代币标准以及其他链上 DeFi 可组合性的智能钱包 Passport;
- 通过镜像后的 YieldToken,让用户可以无需许可地获取机构级 RWA 收益的跨链桥 SkyLink。
这四个套件,构成了 Plume 的底层架构,支撑着 RWA 资产的发行、管理和交易。它们就像 Plume 的骨骼,决定了 Plume 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Plume生态:机构与散户,谁才是真正的目标用户?
收益生成类资产:绿色能源的吸引力
因此 Plume 为了吸引机构入场的大前提即构建一个繁荣的 RWA 公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势必要吸引加密原生用户。Plume 提供两大类偏好资产领域:首先是收益生成类资产,比如绿色能源项目,安全且稳定。
但从 Plume 官网的生态列表里发现,绿色能源项目并没有太多可以参与的,有些开放太阳能资产通道的项目需要锁定 5-10 年。
这让人不禁怀疑,Plume 是否真的重视收益生成类资产? 还是仅仅将其作为吸引机构的噱头?
交易投机类资产:球鞋、卡牌的炒作空间
第二类是交易和投机型用户。Plume 认为针对球鞋或者卡片的炒作是一个广泛需求。因此对于这类资产,Plume 提供扫货,抵押借贷,资产合成的交易方式。
这让人看到了 Crypto 世界的影子,看到了炒作和投机的可能性。但问题是,这类资产是否真的适合 RWA? 它们是否会给 Plume 带来真正的用户增长?
安全性与完整性:物理资产与收益资产的保障
对于安全性和完整性,Plume 分为物理资产和收益资产来讨论。物理资产的代币化将物理资产存放在安全的地點,并在链上铸造该资产的代币化版本;收益类资产会直接与设备集成,例如直接与太阳能设备进行集成。
这种方式,旨在保证 RWA 资产的安全和真实性。但问题是,这种保障是否足够? 是否能够完全消除用户的顾虑?
此外,Plume 如何应对不同地区,不同的监管要求? Plume 的做法是依赖对应的合作伙伴,灵活切换牌照来对应。
这种策略,看似灵活,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Plume 的合规性,是否完全依赖于合作伙伴? 如果合作伙伴出现问题,Plume 又该如何应对?
Plume的优缺点:光鲜外表下的隐忧
Plume 的基本面讲完了,能够看出它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
优点:合规、完备、币安加持
优点是完备的,符合监管的法律要求;提供从开发到运营的全套解决方案,让物理资产发币路径顺畅;币安投资后占据 RWA 基础设施的龙头位置,RWA 热点回来后,$PLUME 被炒作的机率高;RWAFi 的叙事炒作进入视野中,具有真实收益的真实资产给 Crypto 增加了新的气质与想象空间。
这些优点,让 Plume 看上去前途光明。
缺点:生态停滞、基础建设的诅咒
但是缺点也对应而生,Plume 看上去有 180 多个生态项目,但这个数据接近半年没有增长,首发生态看上去 Plume 打完了手上所有的牌,生态实际活跃情况不容乐观。Plume 看上去是一个合规完备的壳子,可以让机构顺利接入,让现有 DeFi 协议无缝迁移。
但这也意味着,Plume 的创新能力可能不足,无法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
Plume 是一个需要关注基本面的项目,因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