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的模棱两可:美联储的困境与市场的幻觉
开场白中的政治正确:记者招待会的糖衣炮弹
鲍威尔的讲话,一如既往地充满了官僚式的辞令和政治正确的包装。感谢邀请?这不过是权力机构间互相吹捧的例行公事。一句“货币政策在公众理解时更加有效”,仿佛美联储真的在乎普罗大众的感受,实则不过是想通过媒体,更好地控制舆论,维持其在金融市场的权威。 这种开场白,与其说是为了增进理解,不如说是为了麻痹听众的警惕性,让大家在一种看似友好的氛围中,更容易接受接下来那些模棱两可的政策信号。
经济的“良好状态”?数据背后的真相
鲍威尔口中的“经济仍处于良好状态”,简直是对现实的公然扭曲。诚然,GDP数据可能显示出“稳健增长”,但这种增长的质量如何?有多少是靠寅吃卯粮的财政刺激,又有多少是靠宽松货币政策吹起来的泡沫?他提到的“下行风险有所上升”,难道不是在承认,所谓的“良好状态”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吗?
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和家庭的预期下降,这才是更真实的反映。企业对未来的投资意愿降低,家庭对消费更加谨慎,这些都是经济疲软的信号。而鲍威尔却轻描淡写地用“硬数据与软数据之间的矛盾”来掩盖问题的严重性。这种选择性地强调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而忽视不利信息的做法,简直是统计学上的诡辩。
就业市场的平衡假象:失业率的数字游戏
“劳动力市场似乎处于大致平衡状态,并未成为通胀压力的显著来源。” 这句话更是充满了误导性。失业率维持低位,真的是因为经济欣欣向荣,企业大量招聘吗?恐怕更多是因为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寻找工作,不再被计入失业人口。
低裁员率,看似稳定,实则反映了企业对未来前景的谨慎。他们不敢轻易扩张,也不敢轻易裁员,只是维持现状,观望风向。而鲍威尔却把这种停滞不前,美化成“平衡”。这种粉饰太平的做法,是对那些真正面临就业困难的人的漠视。
通胀放缓的虚假承诺:关税的幽灵与滞胀的风险
通胀从高位回落,这确实是事实。但这并不代表美联储的政策有多么英明神武。通胀的回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数效应,以及供应链瓶颈的缓解。而鲍威尔却把这种自然回落,归功于自己的“紧缩货幣政策”。
更令人担忧的是,他自己也承认,“更高的关税将逐步影响我们的经济,可能会在未来几个季度推动通胀上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通胀很可能再次抬头,甚至与经济停滞并存,形成可怕的滞胀局面。而鲍威尔对此却显得轻描淡写,只是说要“致力于将通胀率可持续地恢复到2%的目标”,这种空洞的承诺,根本无法打消人们对未来通胀的疑虑。
货币政策的迷雾:不确定性下的无所作为
“我们面臨着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前景,存在更高失业和更高通胀的风险。” 这句话,终于说出了一点实话。但接下来的话,却让人感到失望和愤怒。“我们的货币政策立场已经为应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做好了准备,并将在我们对政策变化及其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更清晰的理解后作出调整。”
这根本不是什么“准备”,而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借口。在经济面临重大风险的时候,美联储却选择袖手旁观,等待“更清晰的理解”。这种鸵鸟政策,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关税的真实影响:远超预期的经济冲击
鲍威尔承认,“关税提高幅度将比预期的要大。经济影响也可能比预期的更加显著,包括更高的通胀和较慢的增长。” 这句话,终于揭示了关税的真实面目:它不仅会推高物价,还会损害经济增长。
但即便如此,美联储仍然没有明确的应对措施。他们只是说要“评估提高关税对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这难道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关税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美联储却还在原地踏步,这种迟缓的反应,只会让经济付出更大的代价。
长期通胀预期的脆弱性:美联储的如履薄冰
鲍威尔强调,“长期通胀预期仍然保持稳定,并与我们2%的通胀目标一致。” 但这种稳定是极其脆弱的。一旦人们对美联储的信心动摇,长期通胀预期就会迅速失控,引发恶性通胀。
美联储的责任是“确保长期通胀预期保持稳定,并确保一次性的价格水平上漲不会变成持续的通胀问题。” 但他们真的有能力做到吗?在面对关税冲击的时候,美联储的政策工具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一次性的价格水平上漲不会变成持续的通胀问题”,这简直是一种赌博。
等待明确性的借口:政策瘫痪与市场风险
“在我们对经济的未来前景有更明确的认识之前,我们的政策立场不会轻易调整。现在下结论说货币政策的适当路径还为时过早。” 这句话,暴露了美联储的真正困境: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美联储选择了等待,而不是果断行动。这种政策瘫痪,只会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经济的风险。而鲍威尔却把这种无所作为,美化成“审慎”,这简直是对公众的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