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财基网」财富基石

象征财富管理、资产累积的关键策略与工具。

Menu
  • 市场动态
  • 宏观经济
  • 投资策略
  • 综合金融
Menu

江苏银行“绿色”入选联合国?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大戏

Posted on 2025-04-13

江苏银行入选联合国案例:一场精心策划的绿色公关?

光鲜背后的真相:可持续发展还是形象工程?

江苏银行近日高调宣布,其绿色金融实践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的《负责任银行原则全球优秀案例》,并受邀参与拍摄相关宣传片。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次实至名归的认可,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绿色公关?

不可否认,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绿色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家银行,积极拥抱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付诸实践,无疑是值得鼓励的。然而,在资本逐利的本质驱动下,一些金融机构往往会将“绿色”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以博取公众的好感,并掩盖其在其他方面的不足。

江苏银行此次入选联合国案例,固然可以提升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为其贴上“负责任银行”的标签。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其绿色金融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否存在为了迎合国际标准而刻意“漂绿”的行为?其绿色金融的投入是否真正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而不是流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行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审视。

毕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和透明的监管。如果仅仅是为了打造一个“绿色”的形象,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风险和问题,那么这样的“优秀案例”,最终只会沦为一场空洞的表演。

PRB与ESG:双重标准下的战略迷局

漂绿嫌疑:口号震天响,行动矮半截?

自2021年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PRB)以来,江苏银行积极构建PRB与ESG双重引领战略体系,声称要将自身经营发展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巴黎协定》目标相一致。这番表态,无疑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但仔细审视,却难掩其“漂绿”的嫌疑。

PRB和ESG,一个是由联合国背书的银行业自律框架,一个是衡量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指标体系。将两者结合,看似是强强联合,实则可能沦为一种战略迷局。银行可以轻易地在报告中罗列各种“绿色”数据,宣称自己符合PRB和ESG的要求,但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其背后的项目是否真正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问题,往往被淹没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术语之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银行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选择性地披露信息,夸大其绿色金融的贡献,而掩盖其在高污染行业的投资。这种“口号震天响,行动矮半截”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公众的信任,也阻碍了可持续金融的健康发展。

理事席位的代价:国际舞台上的中国角色

2023年,江苏银行成功当选UNEP FI银行理事会中东亚地区理事代表,成为理事会全球12名理事之一。这无疑是中国银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重要亮相。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理事席位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期望和更严格的审查。

作为理事,江苏银行不仅要参与PRB的管理与推动,还要为可持续金融前沿拓展与标准制定贡献中国智慧。这意味着,它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并接受来自全球的监督。如果其自身的绿色金融实践存在瑕疵,那么其在理事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江苏银行的行动,代表着中国银行业的形象。如果它能够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做出积极贡献,那么它将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反之,如果它只是为了追求国际声誉,而忽视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它将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绿色金融的“注水”游戏:5500亿规模的真与假

数字游戏:绿色信贷占比的猫腻

江苏银行宣称,截至2024年末,其绿色投融资规模已超过5500亿元,绿色信贷占比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管的24家银行中保持前列。这个数字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其中可能存在不少“水分”。

首先,对于“绿色投融资”和“绿色信贷”的定义,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一些与环保相关的项目纳入绿色金融的范畴,从而扩大其绿色金融的规模。例如,一些银行可能会将清洁能源项目中的一部分贷款,或者是一些环保设备的租赁业务,都算作绿色信贷。这种做法,虽然在形式上符合绿色金融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并没有真正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次,绿色信贷的占比,也可能存在猫腻。银行可以通过压缩其他贷款的规模,来提高绿色信贷的占比。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提升其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排名,但却并没有真正增加对绿色项目的投入。

因此,我们在看待江苏银行的绿色金融规模时,不能只看数字,更要关注其背后的质量和效益。要深入了解其绿色信贷的投向,以及这些项目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战略蓝图:美好的愿景,骨感的现实

江苏银行将绿色金融作为全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并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品牌。这个愿景无疑是美好的,但要实现它,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江苏银行作为一家城商行,其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与国有大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实现其绿色金融的宏伟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次,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政策和监管体系。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和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和盲区。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甚至滋生腐败和寻租行为。

因此,江苏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时,既要制定宏伟的战略蓝图,更要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基石:标准制定中的权力博弈

PRB2030:谁来定义“负责任”?

江苏银行在UNEP FI的支持下,出任“PRB2030核心工作组”联合组长,牵头编制面向2030年的PRB新框架标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但也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和挑战。

PRB的核心在于“负责任”,但谁来定义“负责任”?是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是金融机构的利益,还是社会公众的福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复杂的权力博弈。

如果江苏银行能够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并制定出一个公正、合理的PRB新框架标准,那么它将为全球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反之,如果它只是为了迎合某些势力的需求,而制定出一个偏颇的标准,那么它将损害PRB的公信力,并阻碍可持续金融的健康发展。

普惠金融的伪命题:谁从中受益?

江苏银行作为“金融健康和普惠”联合牵头单位,携手UNEP FI与全球26家银行发布《驱动对个人和企业金融健康与普惠的影响》指南。然而,普惠金融的本质,真的是为了普惠大众吗?

在现实中,普惠金融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大型企业和高收益项目中,而忽视了小微企业的需求。此外,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利用普惠金融的名义,向弱势群体提供高利率贷款,从而加剧贫富差距。

因此,我们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时,不能只看其表面上的意义,更要关注其背后的利益分配。要确保普惠金融真正惠及广大民众,而不是成为少数人敛财的工具。

气候适应:中国方案的有效性存疑

江苏银行作为唯一中资银行代表,参与UNEP FI “气候适应试点”工作组,与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共同推动《气候适应目标设定指南》落地实施,声称要为全球银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然而,中国方案真的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吗?

气候适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气候风险和挑战。因此,一个通用的气候适应方案,往往难以奏效。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气候适应方案,往往侧重于工程措施,例如修建水坝、堤坝等。这些措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风险,但也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在推广中国气候适应方案时,不能只强调其技术上的先进性,更要关注其环境和社会影响。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需求的气候适应方案。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自欺欺人的数据游戏?

江苏银行持续强化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首次引入碳在险价值(CVaR)和隐含升温(ITR)等量化指标,分析气候转型对信贷资产的潜在冲击。然而,这些压力测试真的能够准确评估气候风险吗?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模型。然而,气候变化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过程,未来的气候情景难以准确预测。因此,基于历史数据和简单模型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往往难以准确评估气候风险。

更重要的是,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利用压力测试的结果,来掩盖其在高污染行业的投资。例如,它们可能会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或者选择性地披露数据,来降低气候风险的评估结果。

因此,我们在看待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结果时,不能盲目相信,更要对其背后的假设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的监管,防止其利用压力测试进行数据造假。

低碳经济的“画饼”:跨境融资的风险与收益

绿色金融债券:谁在为风险买单?

江苏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0亿绿色金融债券,其中100亿债券创新性地应用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这笔债券的发行,无疑为江苏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谁在为这笔债券的风险买单?

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需要得到投资者的认可。然而,由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标准不明确,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绿色金融债券的风险和收益。一些投资者可能会盲目跟风,购买所谓的“绿色”债券,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如果绿色金融债券募集的资金,并没有真正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而是流入了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行业,那么这笔债券就失去了其“绿色”的意义。投资者不仅面临着财务上的损失,还可能承担道德上的风险。

因此,在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时,需要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要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债券的风险和收益,以及资金的投向。同时,要加强对绿色金融债券的监管,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滥用。

“玉兰债”:一场资本市场的狂欢?

江苏银行认购了锡汇壹号发行的全球首单可持续发展“玉兰债”3亿元。该笔债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及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三地挂牌上市,实现了发行人类型、可持续金融、多地联合挂牌等数个领域的突破。然而,这场看似热闹的“玉兰债”发行,真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福音吗?

“玉兰债”的发行,无疑为发行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发行人是否真正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如果发行人只是为了追求资本市场的青睐,而将募集的资金用于其他用途,那么这笔债券就失去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玉兰债”的多地挂牌上市,可能会增加监管的难度。不同的交易所,有着不同的监管标准和要求。如果发行人在不同的交易所之间进行监管套利,那么投资者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

因此,在推广“玉兰债”等可持续发展债券时,需要加强监管合作,统一监管标准。要防止发行人利用监管漏洞进行套利,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一带一路”:绿色承诺的空头支票?

江苏银行与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和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服务企业“走出去”。然而,“一带一路”的绿色承诺,真的能够兑现吗?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项目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一些工业项目可能会排放污染物。

更重要的是,一些企业可能会利用“一带一路”的名义,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需要加强环境评估,确保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科技赋能:数据造假的温床?

“苏银绿金”:一个华而不实的系统?

江苏银行自主研发出“苏银绿金”专业化系统,声称要以金融科技持续赋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然而,这个系统真的能够提升绿色金融的效率和透明度吗?还是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摆设?

金融科技的应用,无疑可以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从而提升绿色金融的效率。但同时,金融科技也可能被用于数据造假和信息操纵。例如,一些银行可能会利用算法来筛选绿色项目,从而人为地提高绿色信贷的占比。或者,它们可能会利用区块链技术来掩盖资金的流向,从而逃避监管。

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的应用,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一些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难以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这可能会导致它们被排除在绿色金融的体系之外,从而加剧贫富差距。

因此,在推广金融科技的应用时,需要加强监管,防止其被用于数据造假和信息操纵。同时,要关注数字鸿沟的问题,确保绿色金融能够惠及所有人群。

碳核算:一场自娱自乐的表演?

江苏银行于2022年开始范围一、范围二的碳盘查,2024年首次完成全集团范围三碳核算。该行遵循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五大原则,参考国际国内权威标准与方法,采用企业公开信息及第三方数据,运用碳核算模型测算碳排放。然而,这场看似严谨的碳核算,真的能够反映其真实的碳排放情况吗?

碳核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然而,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有限,碳核算的结果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可能会为了降低碳排放量,而选择性地披露数据,或者采用不合理的核算方法。

更重要的是,碳核算的结果,往往只关注直接的碳排放,而忽视了间接的碳排放。例如,一家银行可能会只核算其自身的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而忽视其投资项目所产生的碳排放。

因此,在进行碳核算时,需要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同时,要扩大碳核算的范围,将间接的碳排放也纳入考虑。

ESG评级体系:为谁服务的工具?

江苏银行持续迭代优化客户ESG评级体系。2020年,江苏银行在业内率先上线信贷客户ESG评级系统,将ESG评级结果作为非零售客户内部评级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这个ESG评级体系,真的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吗?

ESG评级体系,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指标。然而,不同的评级机构,有着不同的评级标准和方法。这可能会导致同一家企业,在不同的评级机构那里,得到不同的评级结果。

更重要的是,一些评级机构可能会受到利益驱动,而给予企业虚高的评级。例如,它们可能会为了吸引客户,而降低评级标准。或者,它们可能会为了获得赞助,而给予企业更高的评级。

因此,在参考ESG评级结果时,需要保持警惕,对其背后的评级标准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要选择信誉良好、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同时,要加强对ESG评级机构的监管,防止其进行评级造假。

国际合作:一场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

全球圆桌峰会:一场空洞的对话?

江苏银行参加了UNEP FI第18届全球圆桌峰会,与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代表就公私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在会上,江苏银行不仅分享了中国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创新、气候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设计方面的实践成果,也展示了在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然而,这场看似重要的峰会,真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吗?还是只是一场空洞的对话?

全球圆桌峰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代表。然而,由于各方的利益诉求不同,很难达成实质性的共识。一些代表可能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阻碍峰会达成协议。或者,一些代表可能会在会上高谈阔论,但回到实际工作中,却并没有真正采取行动。

更重要的是,全球圆桌峰会往往缺乏透明度。一些重要的议题和决策,可能会在闭门会议中进行,公众无法参与。这可能会导致峰会的成果,偏离了公众的利益。

因此,在参加全球圆桌峰会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其背后的利益博弈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要呼吁提高峰会的透明度,让公众能够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中来。

UNEP FI Leadership Council:中国金融机构的真实影响力?

江苏银行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Inger Andersen女士邀请,出席UNEP FI Leadership Council 2024年会,与国际金融机构领导者一同研讨UNEP FI如何更好应对可持续金融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阐述中国银行业在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关键作用。然而,在中国金融机构在UNEP FI Leadership Council中的真实影响力有多大?

UNEP FI Leadership Council是UNEP FI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UNEP FI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然而,由于成员构成和议事规则的限制,中国金融机构在Leadership Council中的影响力,往往受到限制。一些重要的议题和决策,可能会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而忽视中国的发展需求。

更重要的是,中国金融机构在Leadership Council中的声音,往往难以被国际社会听到。一些西方媒体可能会对中国金融机构的贡献进行选择性报道,或者歪曲其真实意图。

因此,在参加UNEP FI Leadership Council时,需要积极发声,阐述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同时,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金融的健康发展。要打破西方媒体的垄断,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声音。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近期文章

  • SEC監管風暴:人事地震、政策轉彎,加密貨幣的「百味人生」?
  • 穩定幣大戰:USDT與USDC的合規、生態系之爭,央行政策影響?
  • 港股「新消費」浪潮:中國品牌全球化突圍與投資機遇
  • 618落幕:三麗鷗、NBA Line與國貨崛起,窺探消費慾望與理性選擇
  • A股震盪:頁岩氣狂飆,威力彩與誰的百味人生?

近期评论

您尚未收到任何评论。

归档

  • 2025 年 6 月
  • 2025 年 5 月
  • 2025 年 4 月
  • 2025 年 3 月
  • 2025 年 2 月

分类

  • 宏观经济
  • 市场动态
  • 投资策略
  • 综合金融
©2025 「财基网」财富基石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