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广电运通的豪赌与未竟之路
广电运通在数字人民币领域动作频频,又是提供技术全栈服务,又是打造区域性平台,一副要All in的架势。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政策风口的投机,以及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盲目自信。
技术全栈?不过是堆砌概念
“技术全栈服务”,说得好听,实际上不过是把现有的硬件、软件和服务硬凑在一起。什么多形态硬钱包、智能数币TM,本质上都是ATM机的变种,换汤不换药。核心的数字人民币技术,真的掌握在广电运通手里吗?恐怕未必。更像是给运营机构打下手,赚点辛苦钱。深度参与运营和兑换环节?呵呵,恐怕连门都没摸到。
至于那些所谓的智能合约、支付通道、核心业务系统,更是让人怀疑。这些东西真的是广电运通自主研发的吗?会不会又是采购来的,然后贴上自己的标签?广州、防城港的区域性平台,也无非是几个试点项目,离真正的大规模应用还差十万八千里。最可笑的是那个外币自助兑换机,港币、美元、欧元…一股脑儿塞进去,真以为能解决跨境支付的难题?简直是异想天开!这种东西,除了能给银行增加一点噱头,还能有什么实际价值?别忘了,数字人民币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便捷的跨境支付,直接用数字人民币结算不香吗?非要绕个弯子,把外币换成人民币,再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北部湾平台:画饼充饥的样板工程?
“北部湾数字人民币综合服务平台”,听起来高大上,什么智能合约、硬件钱包、可溯源性,全都是时髦的概念。但仔细一想,这不就是个边贸支付平台吗?换个马甲,就成了“振兴防城港市边境贸易特色产业”的利器了?别逗了!防城港的边贸问题,是靠一个支付平台就能解决的吗?
所谓的“点面结合”,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源,更是让人怀疑。这种项目,往往是政府牵头,企业跟着跑腿,最后搞成一个四不像。至于“探索数据在数字人民币应用领域的商业模式”,更是空头支票。数据从哪里来?怎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谁来监管数据的交易?这些问题,广电运通想清楚了吗?
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政绩工程还是技术高地?
广电运通砸下重金建设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又是中标,又是承建,似乎要在算力领域大展拳脚。但仔细分析,这更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政策红利,赌的是未来市场,赌的是自己能不能成为AI浪潮中的弄潮儿。可惜,在我看来,这场赌局的胜算并不高。
被高估的算力与大模型的幻觉
300PFlops@FP16的算力,听起来很唬人,但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算力版图上,根本不算什么。更何况,这还只是理论峰值,实际能发挥多少效能,恐怕只有天知道。而且,算力并不是万能的,没有好的算法、好的数据,再强的算力也只是摆设。
围绕望道行业大模型、智算云、数字底座搞自主研发,更是让人觉得可笑。望道大模型是谁开发的?广电运通真的有能力做出一个能与ChatGPT、文心一言相媲美的大模型吗?恐怕只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搞一些定制化的应用而已。至于智算云、数字底座,更是老生常谈的概念,哪个公司没在搞?广电运通的优势在哪里?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广州政务信创云、区级政务云、国资国企云…这些云服务,与其说是技术创新,不如说是关系营销的胜利。靠着政府背景,拿下了几个项目,就以为自己是云计算领域的领头羊了?真是夜郎自大!
一体机:缝合怪的自我安慰?
大模型一体机、智审大模型一体机,听起来很炫酷,但本质上就是把不同的软硬件拼凑在一起。基于信创环境?预制DeepSeek-R1等模型?这不就是个缝合怪吗?
且不说DeepSeek-R1的水平如何,就算它真的足够优秀,广电运通又能从中获得多少收益?无非是赚点硬件的钱,以及一些定制化的服务费而已。
智审大模型一体机,更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把审计政策法规和案例知识融入大语言模型,就能解决审计行业非结构化文本分析审查的难题?这简直是把AI当成了万能药!审计工作需要的是专业的知识、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经验,而不是一个能自动生成报告的机器。这种一体机,最多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根本无法取代人工审计。
数据要素:迷雾重重,谁能笑到最后?
广电运通高调宣布全面布局数据要素业务,似乎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又是构建基础设施,又是参与数据交易所,又是成立数据公司,一副要在这个领域大干一场的架势。然而,数据要素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和不确定性。广电运通能否在这个迷雾重重的领域找到真正的机会,我表示怀疑。
数据交易所:牌照游戏的盛宴
参股广州数据交易所,布局数据要素交易平台,这步棋看似高明,实则风险极大。数据交易所现在遍地开花,但真正能做起来的又有几个?无非是政府主导的牌照游戏,谁能拿到牌照,谁就能分一杯羹。但牌照并不代表实力,更不代表能赚到钱。
数据的定价、数据的质量、数据的安全,这些都是数据交易所面临的难题。没有完善的规则和监管,数据交易很容易变成一场混乱的闹剧。广电运通参股数据交易所,看似掌握了先机,实则把自己置于一个充满风险的环境之中。
清远数投和茂名数科获批广州数据交易所服务基地,更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清远和茂名的数据有什么特色?有什么优势?凭什么能成为数据交易所的服务基地?恐怕只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硬塞进去的而已。
数据入表:左手倒右手的数字游戏?
南沙“离岸易平台”、“中数智汇产业链数据库”及ESG卓望指标数据集三个数据资产实现入表,还成了广州市属国企首例数据资源入表案例。这听起来很厉害,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场数字游戏吗?
数据入表,本质上就是把数据当成资产,放到财务报表上。但数据的价值如何评估?数据的收益如何确认?这些都是会计界和审计界面临的难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数据入表很容易变成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广电运通把自己的数据资产放到报表上,看似增加了企业的资产,实则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收益。更何况,这些数据资产的价值是否真实可靠,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这更像是一场资本运作,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估值,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金融科技:昨日黄花的挣扎
广电运通自诩在金融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又是稳固智能终端市场,又是开拓数字支付业务,试图在传统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抓住新的机遇。然而,在我看来,广电运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智能金融设备:夕阳产业的黄昏恋
智能金融设备国内市占率连续17年居首,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成绩。但也要看到,智能金融设备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依赖银行网点,ATM机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下降。
广电运通仍然把重心放在智能金融设备上,无异于抱着夕阳产业谈恋爱。即使能够继续保持市场份额,也难以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以AI赋能网点运营改革,推动业务流程重构,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毕竟,银行网点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更换设备,更需要改变业务模式和服务理念。
跨境支付等创新业务,更是充满挑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在跨境支付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广电运通想要在这些巨头面前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海外市场:虚胖的营收与本地化的困境
海外市场营收超17亿元,欧洲、拉美、亚太等重点市场收获项目大单,这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也要看到,海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广电运通面临着来自全球各地企业的挑战。
加快建设和丰富销售渠道,巩固重点市场,突破空白市场,这都是老生常谈的策略。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如何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坚持全球本地化的战略布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法律、政策都存在差异,广电运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真正实现本地化。更何况,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并不友好,广电运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并购重组:豪掷千金的迷茫
广电运通表示将围绕“人工智能”“数据要素X”两大主题,全力挖掘并推动优质标的并购。手握健康的现金流和充足的货币资金储备,就想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在我看来,这种盲目的并购扩张,很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
“人工智能”“数据要素 X”:追逐热点的盲动
瞄准硬科技、新质生产力、国产替代、新商业模式等领域,听起来很符合时代潮流。但也要看到,这些领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投资风险极高。广电运通真的有能力准确判断哪些企业具有真正的潜力吗?恐怕只是在追逐热点,盲目跟风而已。
“人工智能”“数据要素X”,这些概念本身就充满了炒作的成分。很多企业只是披着这些概念的外衣,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技术实力和商业价值。广电运通如果只看概念,不看实质,很容易被忽悠,最终血本无归。
更何况,并购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尽职调查、估值谈判和整合管理。广电运通在这方面有多少经验?有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如果缺乏专业的支持,并购很容易失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高营收、高利润:空中楼阁的幻想?
偏好处于成长期企业,重点关注营收达到一定规模、净利润较好的优质标的,要求具备较好的成长能力、持续盈利能力,这听起来很理性。但问题在于,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往往估值已经很高,并购成本也会非常高昂。
广电运通如果为了追求高营收和高利润,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很可能会买到一些高估值的资产。这些资产未来的表现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这些资产的表现不如预期,广电运通就会面临巨大的减值风险。
更何况,并购后的整合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之间存在差异,如何才能将这些差异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如果整合不力,并购反而会给公司带来内耗,影响公司的整体业绩。
财报疑云:增长的假象与利润的真相
广电运通2024年年报显示营收上升,但利润却下降,这背后的真相值得深思。表面上的增长,掩盖不了内里的虚弱,更让人怀疑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
营收增长:虚假的繁荣?
主营收入108.66亿元,同比上升20.16%,乍一看,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仔细分析,这种增长的质量并不高。很可能来自于低毛利率的业务,或者是一些短期项目带来的收入。
广电运通并没有公布各项业务的具体收入数据,我们无从得知哪些业务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金融设备等传统业务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新的增长点可能来自于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兴领域。然而,这些新兴领域的盈利能力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更何况,营收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利润的增长。如果广电运通为了追求营收的增长,不惜降低产品价格或者增加销售费用,那么营收的增长很可能只是虚假的繁荣。
利润下滑:无法掩盖的颓势
归母净利润9.2亿元,同比下降5.84%;扣非净利润7.54亿元,同比下降7.81%,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信号。利润的下滑,表明广电运通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经营效率正在降低。
利润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产品结构调整等。广电运通并没有在年报中详细解释利润下降的原因,这更加让人怀疑。
单季度的数据也未能扭转颓势。虽然第四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有所上升,但扣非净利润的上升幅度并不大,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这并不能证明广电运通的经营状况已经好转。
负债率45.54%,虽然不算太高,但也需要引起警惕。如果广电运通为了扩张业务,不断增加负债,那么财务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机构评级:集体唱多的泡沫
最近90天内共有5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4家,增持评级1家,这看似是对广电运通的认可。但也要看到,机构评级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倾向性,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目标价:空中楼阁的幻觉?
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13.52,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并不能保证股价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目标价的设定,往往基于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测,但预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机构在给出评级和目标价时,往往会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如果机构持有广电运通的股票,或者与广电运通存在业务合作关系,那么它们可能会倾向于给出较高的评级和目标价,以抬高股价,从中获利。
散户投资者如果盲目相信机构评级,很容易被误导,高位接盘,最终遭受损失。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任何机构的评级和目标价。
融资融券:资本市场的冷眼旁观
融资融券数据显示该股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融资余额减少;融券净流出,融券余额减少。这表明,资本市场对广电运通的信心正在下降,投资者正在逐渐撤离。
融资净流出:散户的接盘游戏?
融资净流出5020.37万,融资余额减少,这说明投资者正在减少对广电运通的融资买入,转而选择卖出股票。这可能意味着,投资者对广电运通未来的股价走势并不看好,认为股价可能会下跌。
融券净流出30.56万,融券余额减少,这说明投资者正在减少对广电运通的融券卖出,转而选择买回股票。这可能意味着,投资者认为广电运通的股价已经跌到了较低的水平,未来可能会反弹。
但是,融资融券数据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完全决定股价的走势。股价的涨跌,最终还是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和市场情绪。
如果广电运通的基本面没有改善,市场情绪依然低迷,那么即使融资融券数据出现好转,股价也难以持续上涨。相反,如果广电运通能够改善基本面,提振市场信心,那么即使融资融券数据依然疲软,股价也有可能迎来反弹。
总而言之,广电运通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要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