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合約體驗金爭議:大學生「賭場」初體驗?
拉新還是誘賭?推文引爆行業倫理爭論
最近幣圈炸了鍋,起因是那篇直指某些交易所(CEX)向大學生推廣合約體驗金的文章。說白了,就是給大學生一點甜頭,讓他們接觸高風險的合約交易。我看到這消息的第一反應是:簡直是喪心病狂!
Bruce Xu 在 X 上的那條推文,就像一顆炸彈,直接把這個行業裡見不得光的東西給炸了出來。什麼「培養賭鬼」,說得難聽,但一針見血。這些交易所,打著「創新」的旗號,幹的卻是引誘年輕人入局的勾當。大學生,人生閱歷尚淺,對金融風險的認識也有限,哪裡經得起這種「天上掉餡餅」的誘惑?
這根本不是什麼商業行為,而是赤裸裸的道德淪喪!用高槓桿合約這種極具風險的工具,去吸引大學生,簡直就是把他們往火坑裡推。說句不好聽的,這跟那些誘騙學生參與校園貸的有什麼區別?都是盯上了年輕人的錢包,不惜毀掉他們的未來。
這事兒最讓人憤怒的地方在於,它利用了大學生對財富的渴望和對金融市場的好奇心,卻完全無視了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交易所們賺得盆滿缽滿,卻把風險轉嫁給了這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
說實話,幣圈的亂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各種割韭菜的手段層出不窮。但這次的「合約體驗金」事件,觸碰了底線。它不僅是對大學生群體的公然掠奪,更是對整個行業道德的踐踏。
交易所的辩解:無辜還是狡辯?
事件發酵後,Bitget和Bybit這兩家交易所首當其衝,成了眾矢之的。但他們的反應,一個比一個精彩,簡直是一出公關大戲。
Bitget的回應,看似誠懇,實則充滿了文字遊戲。又是下線「校園大使計劃」,又是強調沒發放合約體驗金,一副「我們是無辜的」樣子。但仔細想想,這個「校園大使計劃」是什麼?不就是變相的拉人頭,擴大用戶群體嗎?雖然他們聲稱沒有直接鼓勵合約交易,但誰敢保證那些「大使」們不會用其他方式誘導學生參與?
更可笑的是,Bitget還搞了個「綠色校園計劃」,試圖洗白自己。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這種亡羊補牢的做法,根本掩蓋不了他們曾經試圖利用大學生進行拉新的事實。說到底,Bitget的回應就是一套標準的公關辭令,避重就輕,毫無誠意。
至於Bybit,那就更直接了,直接開懟!CEO Ben Zhou的態度強硬得像個戰士,一口咬定是謠言,還說幣圈就是因為造謠才這麼亂。但問題是,網友貼出了Bybit自己發布的校園大使招募公告,這下Ben Zhou要怎麼解釋?難道這也是謠言?
Bybit的回應,讓人感覺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把矛頭指向了質疑者,這種態度簡直是傲慢至極。說實話,Bybit的這種強硬反擊,不僅沒有平息爭議,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反感。
總之,這兩家交易所的回應,都讓人感到失望。他們要么是避重就輕,要么是強詞奪理,根本沒有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這種態度,讓人不禁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有改過自新的意願。
Bybit的強硬反擊:底氣十足還是惱羞成怒?
Bybit CEO Ben Zhou 的反應,我個人覺得,實在是太過激了,簡直就像被踩了尾巴的貓。一口咬定是造謠,還把矛頭指向整個幣圈,這種「全行業都爛,我沒錯」的邏輯,讓人實在無法苟同。
說實話,Bybit 的校園大使招募公告擺在那裡,白紙黑字,抵賴是抵賴不掉的。就算公告裡沒有直接提到合約交易,但招募大使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讓他們去學校裡普及區塊鏈技術的歷史和發展嗎?明眼人都知道,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拉新,擴大用戶群體。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Ben Zhou 竟然用「幣圈就是因為沒有證據、造謠才這麼亂」來為自己辯解。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是一種詭辯。難道因為幣圈亂象叢生,就可以為自己的不當行為開脫了嗎?這種邏輯,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個人認為,Bybit 的強硬反擊,恰恰暴露了他們的底氣不足。他們可能也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行為確實有些不妥,但又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選擇了這種死不認賬的方式。
這種態度,不僅是對質疑者的不尊重,更是對整個行業的不負責任。作為一家知名的交易所,Bybit 應該以身作則,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而不是用這種強硬的姿態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說實話,Bybit 的這次危機公關,可以說是徹底失敗了。他們的強硬反擊,不僅沒有平息爭議,反而讓更多的人看清了他們的真面目。這種傲慢自大的態度,最終只會讓他們失去更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