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财基网」财富基石

象征财富管理、资产累积的关键策略与工具。

Menu
  • 市场动态
  • 宏观经济
  • 投资策略
  • 综合金融
Menu

云知声港股三战:AI光环褪色,百亿亏损拷问,突围路在何方?

Posted on 2025-04-28

云知声三战港股:技术光环褪色,商业拷问浮现

云知声,这家曾经顶着AI光环的企业,如今却在资本市场上屡屡碰壁。三次冲击港股,不禁让人发问:这家公司到底怎么了?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昔日的光环正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商业拷问。

AI泡沫下的挣扎:云知声的上市“长跑”与“失血”困境

云知声的上市之路,说是一场“长跑”毫不为过。从科创板到港交所,屡战屡败,背后是持续的“失血”困境。成立13年,烧了无数投资人的钱,却始终未能摆脱亏损的泥潭。累计亏损超过25亿元,净负债高达27.53亿元,账上现金更是捉襟见肘,仅剩1.56亿元。这不禁让人怀疑,AI的风口真的能吹起所有猪吗?亦或是,有些猪天生就飞不起来?

这家公司十年融资十轮,堪称资本市场的“宠儿”。但持续的亏损,让人怀疑,这些钱到底烧到了哪里?是技术突破,还是营销炒作?亦或是,仅仅填补了管理层的“腰包”?要知道,科技公司,尤其是AI公司,如果没有持续的现金流,技术再好,也难逃“猝死”的命运。与其说是技术驱动,不如说是资本驱动,这样的模式,又能走多远?

战略摇摆与技术空心化:云知声的“双引擎”故事能否奏效?

云知声的战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摇摆不定”。从智能语音到“云端芯”,再到如今的“生活+医疗”双引擎,每一次转型都显得那么仓促,那么迫不及待。这种频繁的战略调整,暴露出的是对市场变化的焦虑,以及对自身定位的迷茫。与其说是战略,不如说是“病急乱投医”。

更令人担忧的是,云知声的技术护城河似乎并不牢固。招股书显示,该公司超过50%的研发费用都花在了外包服务上。这意味着,云知声的核心技术,很可能掌握在别人手中。这种“空心化”的技术架构,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如何抵御科大讯飞等巨头的碾压?说白了,没有核心技术,就如同没有灵魂,再华丽的外表,也只是空壳而已。

而所谓“生活+医疗”双引擎的故事,也显得有些牵强。生活业务增长乏力,医疗业务又面临巨头压制。核心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客户留存率也在不断下降。这种“双引擎”的动力,似乎并不强劲,甚至有些“带不动”的感觉。云知声想要靠这个故事打动投资者,恐怕难度不小。

烧钱研发的“黑洞”:云知声12亿元亏损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云知声的亏损,绝不是简单的经营不善,而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体现。12亿元的亏损,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投资人的资金,却难以看到盈利的曙光。这背后,是畸形的研发模式,是脆弱的财务结构,更是被夸大的市场前景。

外包依赖与自主性缺失:高额研发投入的无效转化

云知声的研发投入不可谓不高,三年累计高达9.43亿元,占营收比重超过36%。但问题是,这些钱真的花在了刀刃上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超过一半的研发费用都用于外包服务,这简直是匪夷所思。一家以技术立身的AI公司,竟然如此依赖外包?这难道不是在自废武功吗?

这种外包模式,短期内或许能降低成本,但长期来看,必然导致核心技术的缺失。没有自己的核心算法,就如同没有自己的灵魂,只能受制于人。一旦外包服务出现问题,或者外包商坐地起价,云知声将毫无还手之力。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可能会滋生腐败,让研发经费成为某些人的“提款机”。

应收账款风险与现金流危机:脆弱的财务基本面

除了研发问题,云知声的财务状况也令人担忧。高达5.59亿元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51.7%,周转天数更是长达283天。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被客户占用,无法及时回笼。这种“赊账”模式,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风险极大。

更要命的是,云知声还踩雷了世茂集团。由于世茂集团的“爆雷”,云知声不得不计提2630万元的坏账拨备。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云知声的客户结构中存在较多的房地产企业,那么其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现金流断裂,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云知声的经营性现金流已经连续三年净流出超过7.7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被夸大的市场占有率:云知声估值的真实性拷问

云知声曾宣称其医疗业务市场占有率高达70%,但这一数据遭到了科大讯飞的公开“打假”。这种数据上的夸大,不仅损害了企业的信誉,也让投资者对其估值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90亿元的估值,真的合理吗?

看看商汤科技的市净率,再看看讯飞医疗的市净率,云知声的估值似乎有些虚高。更何况,云知声的净资产已经为负,达到-27.53亿元,资不抵债的现状使得其估值的合理性受到市场的广泛质疑。在资本市场,讲故事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靠业绩说话。如果业绩无法支撑估值,那么再华丽的故事,也只是空中楼阁。

巨头生态绞杀与垂直赛道困局:云知声的突围之路何在?

云知声的处境,颇有些“腹背受敌”的味道。一方面,要面对来自科技巨头的生态绞杀;另一方面,又深陷垂直赛道的竞争泥潭。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云知声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突围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智能家居的失守:缺乏C端入口与生态壁垒

在智能家居领域,云知声的劣势尤为明显。百度的小度音箱已经占据了C端入口,阿里则通过钉钉将智能家居与办公场景融合。相比之下,云知声仍然依赖传统的项目制销售,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过去三年,云知声的生活类客户仅增加了38家,项目数量反而减少。这种增长速度,简直可以用“龟速”来形容。

更重要的是,云知声缺乏自己的生态壁垒。在科技巨头构建的生态系统中,各种设备可以无缝连接,数据可以自由流动。而云知声的产品,则显得孤立无援,难以融入主流的智能家居生态。在生态为王的时代,缺乏生态壁垒,就如同赤身裸体地站在战场上,任人宰割。

医疗赛道的内卷:与科大讯飞的全面竞争

在医疗赛道,云知声面临着与科大讯飞的全面竞争。科大讯飞已经在医疗领域构建了完善的产品矩阵,覆盖了病历质控、医保控费、辅助诊断等多个环节,拥有大量的医院客户和较高的毛利率。而云知声的医疗客户数量增长缓慢,DRG控费系统尚未形成规模收入。在医疗领域,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渠道和资源。科大讯飞凭借其强大的渠道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云知声想要在这个赛道上分得一杯羹,恐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大模型竞赛的掉队:算力短板与商业化难题

在大模型竞赛中,云知声的劣势更加明显。尽管其山海大模型在某些评测中表现尚可,但与百度、阿里等巨头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尤其是算力方面,云知声的短板暴露无遗。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而云知声在这方面明显不足。算力上的差距,直接影响了模型的迭代速度和应用效果。更令人担忧的是,云知声在大模型的商业化方面也面临难题。尽管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但相关收入却寥寥无几。这说明,云知声的大模型技术,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在大模型竞赛中,没有算力,就没有未来;没有商业化,就没有生存空间。

对于云知声而言,IPO或许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但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或者找到新的增长点,那么即便成功上市,也难逃被市场抛弃的命运。AI产业需要的,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和商业价值,而不是虚假的估值泡沫。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近期文章

  • SEC監管風暴:人事地震、政策轉彎,加密貨幣的「百味人生」?
  • 穩定幣大戰:USDT與USDC的合規、生態系之爭,央行政策影響?
  • 港股「新消費」浪潮:中國品牌全球化突圍與投資機遇
  • 618落幕:三麗鷗、NBA Line與國貨崛起,窺探消費慾望與理性選擇
  • A股震盪:頁岩氣狂飆,威力彩與誰的百味人生?

近期评论

您尚未收到任何评论。

归档

  • 2025 年 6 月
  • 2025 年 5 月
  • 2025 年 4 月
  • 2025 年 3 月
  • 2025 年 2 月

分类

  • 宏观经济
  • 市场动态
  • 投资策略
  • 综合金融
©2025 「财基网」财富基石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